视听率、毛评点、暴露度、到达率、频率、千人成本、有效到达率。
一、视听率(Rating)
接受某一特定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的人数(或家庭数)的百分比。
视听率是衡量广告信息传播范围的重要指标
(电视——收视率,广播——收听率)。
1、家庭视听率:假设抽样调查总家庭群体(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)
为500户,其中在收看节目A的家庭有201个,在收看节目B的家庭有100个,
在收看节目C的家庭有99个,未看电视的家庭有100个,则节目A、B、C的
家庭收视率分别为40%、20%、20%。
2、个人视听率:假设调查1000人,收听广播节目A、B、C、D的人数分别
为380、110、60、230,则节目A、B、C、D的收听率分别为38%、11%、6%、23%。
二、毛评点(Gross Rating Points,简称GRPs)
又称“毛感点”、“总视听率”,是指各次广告传播之后,接触该广告
的人数与传播范围内总人数的比例之和。是一则广告在媒体推出数次后
所能达到的总的效果。
毛评点=广告发布的次数×视听率
例如,一则广告在电视上播出6次,分别获得40%、38%、32%、30%、20%、
40%的收视率,在广播电台播出3次,3次都获得15%的收听率,在报纸登载4
期,每期的阅读率是16%、16%、20%、24%,那么这则广告的毛评点应该是:
电视毛评点=40%+38%+32%+30%+20%+40%=200%
广播毛评点=15%×3=45%
报纸毛评点=16%+16%+20%+24%=82%
总毛评点=200%+45%+82%=327%
毛评点是可以重复计数的,它既可以综合反映每则广告的总效果,又可以反
映同一广告在不同媒体的推出效果及该媒体的使用价值。
三、视听众暴露度(Impressions)
视听众暴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收听、收看某一媒体或某一媒体特定节
目的人数(家庭数)总和,实际是毛评点的值。
视听众暴露度=视听众总人数×毛评点
四、到达率(Reach)
又称“接触率”、“触及率”,是指广告由某种媒体输出后,一段时间
内接触到这则广告的人数占媒体传播范围内总人数的比率(实际上就是看到
或听到某一广告的人数的百分比)。
接触到广告的人数
到达率=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×100%
传播范围内的总人数
到达率有三个特点:1、接触某一则广告的人数不可重复计数;2、到达
率是对传播范围内的总人数而言;3、到达率所表现的时间长短,依媒体不
同而不同,一般来说,广播、电视以四周时间表示,报纸、杂志以某一特
定发行期经过全部读者阅读的寿命期间作为计算标准,如美国《读者文摘》
杂志的每期平均阅读寿命约为11至12周。
五、暴露频次 (Frequency)
也称“频次”、“频率”,是指在一定时期内,每个人(或家庭)接收到同
一广告信息的平均次数。
假设在一周内,某广告在2个电视节目中插播,总计1万户家庭收看这两个电
视节目1次或1次以上,其中3000户只看1个节目,7000户看2个节目,则这1万
户家庭所看节目总数为:
3000×1+7000×2=17000个
平均每户家庭看到1.7次,即该广告一周的暴露频次为1.7。
六、千人成本
千人成本是指对指定人口或家庭送达1000个视听众暴露度的成本。
千人成本=广告费用(元)/视听众暴露度或人数(以千人为单位)
七、有效到达率(有效暴露频次)
指在一特定广告暴露频次范围内,有多少媒体受众知道该广告并了解其内容。
有效到达率可以用来解决“到底要做多少次广告才有效”这一重要问题。
纳普勒斯(Michael J.Naples)对程度的广告暴露频次作了大量研究,
得到与广告的有效到达率有关的一些重要结论:
1、广告宣传暴露一次没有任何价值。
2、第二次暴露才会有一些效果。
3、在一个月或一个购买周期中,需要三次暴露,才能产生预期的广告效果。
4、广告宣传在达到一定的暴露频次后,宣传效果递减。
5、广告宣传在达到某一程度的频次时,广告效果为零,甚至会产生负效应。
理论研究认为,暴露频次在3次以下的广告宣传没有任何价值,的暴露
频次是6次。当暴露频次超过8次,媒体受众就可能对广告信息感到厌倦,
其后的广告暴露将没有任何效果,甚至可能产生负效果。